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更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厦门市翔安区马塘村,丘陵起伏,三角梅、凤凰树相映成趣,成片的榕树浓荫蔽日,看湖心碧波荡漾,听林间鸟语莺莺,如入画中。要不是看见树木掩映间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厂房,你很难想象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基地——银鹭集团。谁能想到,这个曾经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的“瘦马塘”,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园林式村庄。
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宜人气候的需求。不能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要过好日子,从而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污染得不到根治,这些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甚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治理环境恶化与资源枯竭的成本占gdp的比重接近10%——空气污染占6.5%,水污染占2.1%,土壤退化占1.1%。这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模式既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环境约束和经济成本,迫切需要通过绿色发展加以改变。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并不鲜见。这说明,随着老百姓对自身健康的重视,转变工业企业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当务之急。
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等发布的《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蓝皮书中提到,目前我国工业企业仍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约占总污染比重的70%,其中工业企业污染中的50%是因为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
节能环保,不仅是重工业领域的重任,也是饮料行业应该紧抓不放的。“中国饮料行业经过20多年、年均增幅超20%的快速发展。”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理事长赵亚利指出,中国饮料企业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因而绿色生产逐步成为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饮料行业的“绿色革命”在这两年发展得尤其迅速,各家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都将节能降耗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事实证明,整个中国饮料行业正在采取积极主动措施,促进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过程控制、节水节能措施、资源循环使用、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努力实现建设一批资源节省、环境友好的“绿色工厂”的愿景。
例如,百事大中华区(饮料)总裁陆文凯表示,早在百事公司在中国重庆投产了海外市场的第一家“绿色工厂”,百事大中华区各个灌瓶厂已经开展了清洁生产的探索。“过去5年已经取得了40%的节水节能成绩,其中节省水1560万吨,相当于1.5个西湖;节电6.497亿千瓦时,按家庭年用电量4000度计算,足够16.2425万户家庭使用一年。”
在过去的几年中,饮料行业进行了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制订了《饮料制造取水定额》和《饮料制造综合能耗限额》的行业标准;开展了节水节能方面的技术交流和培训,加强对企业用水的考核评估,引导企业加大清洁生产方面的投入。经过全行业的努力,清洁生产初见成效。譬如,每吨玻璃瓶装碳酸饮料的耗水已从二十年前的10吨以上降低到目前的4吨以下;近几年企业耗水达到取水定额一级标准而成为“节水优秀企业”的数量逐年递增,2007年9个,2008年25个,2009年达到41个。通过对饮料行业第一次全国污染源的普查显示,大部分企业都采取了末端治理技术进行污水处理,部分饮料企业将废水处理成中水提供给市政清洁和绿化用水。目前,一些新建厂按照节水、节能、降耗、减排的理念高标准修建;一些老企业不惜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将清洁生产利己、利民、利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像可口可乐公司这样的国际级饮料生产商,很早就将水资源管理、能源管理和可持续包装上的战略始终贯穿于其商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可口可乐中国区的相应目标、措施、行动计划。以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并努力达成在降低碳排放量和减少温室效应方面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日益重视环保和气候变化问题之际,各国相继制定了碳减排目标,这必将推动全球各大跨国企业在环保领域的竞争,以确保其在社会责任方面占据道德高地,并争夺行业环保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权,进一步巩固竞争力。对此,本土饮料企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因为企业竞争力最终表现就是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然而,观察中国国内市场格局,目前仅有少数国内品牌能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境外品牌相抗衡的。让人欣喜的是,现在已经有很多像银鹭集团这样的民族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无论什么季节走进银鹭这个福建省乃至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基地,都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在这个占地面积八十多万平方米,拥有三十多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生产线,年产值二十五亿元的厦门银鹭高科技园区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想象中林立的烟囱和高大的厂房,而是成片的绿草花木。因为从建厂之初,银鹭创业者就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他们没有占用耕地,而是选择山坡荒地建厂。建设中也没有大挖大填,而是巧妙地利用依山傍水的环境优势,保留和扩大绿地面积,凸显青山绿水。如今虽然企业规模扩大了几十倍,但这里依旧是山清水秀。作为食品企业,银鹭曾和其他饮料生产企业一样曾是排污大户。为改善周边环境,银鹭近年先后投入三千五百万元用于环境综合整治,在锅炉节电、脱硫除尘、提高燃煤率上取得突破,实现了水、蒸汽、余热再利用,向清洁生产迈出坚实一步。2007年,银鹭加快节能减排步伐,与厦门市翔安区签订污染减排责任状,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成为厦门第一家争创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的企业。
节水、节能、降耗、环保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被列入约束性指标,国家还要求各产品必须制定耗水、耗能定额。长远来看,水、能源及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必然趋势,饮料行业的成本压力巨大,使饮料企业对饮料装备、原材料、包装等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抓好节能环保工作,是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业内专家表示,饮料行业降低成本、避免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和能力的体现。
银鹭公司从2007年至今已开展两轮清洁生产审核,第一轮于2009年5月17日通过验收,第二轮于2012年5月24日通过验收。为了加快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步伐,银鹭集团还特别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拿出专项资金用来动员、奖励全体员工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在持续开展的清洁生产活动中,银鹭探索出了“三片罐生产余热循环利用系统工程改造”、“蒸汽冷凝水回收系统改造”、“瓶胚减重”、“大型pet中央供料系统改造”,“注塑机综合节能改造”等各项节能改造。每年可节约蒸汽2.2万吨、节约煤1029吨、节约瓶胚原材料约1091.35万元,减少污水排放18.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8吨。其中注塑机综合节能改造及三片罐生产余热循环利用系统工程被市政府授予“厦门市节能示范工程”。饮料生产商本身是用水大户,因此,银鹭集团先后投资2005万元建设了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2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同时还投资1500余万元配套建设中水回用系统,每天可循环利用中水约3000吨,用于厂区及马塘村道路冲洗、景观绿化喷灌、园区内林地浇灌及厕所冲洗。
除此之外,针对当地山区严重缺水的现状,企业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农业专用供水泵站及供水管网。这样一来,周边的上宅、郭山、布塘三个行政村共计15000亩的果园、菜地的农业浇灌用水彻底得到了解决。通过周围的田间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先十分贫瘠的土地,通过银鹭略带“营养”的中水灌溉,已经开始变得肥沃起来,经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开展,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水污染物总量排放,又解决了周边农村农业耕作区长期存在缺水的问题。
通过对污染的积极治理和回收利用,银鹭从根本上摘掉了污染排放大户的帽子。2011年,公司万元产值能耗为0.1760tce,同比2005年的0.3899tce下降54.86%。发展低碳化还为银鹭赢得了绿色经济发展机遇,提高了盈利水平和竞争力。今年,全公司节能减排预计可实现经济效益1100万元以上。同时公司还受中国饮料协会邀请参与制定《饮料制造综合能耗限额》(qb4069-2010)标准。在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有关专家表示,企业应当追求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共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基业长青。在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当我们有了更多银鹭这样的“绿色”企业,从资源、生产、消费等各个层面打造出更多绿色产业,便能进一步建设“美丽中国”。
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全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交流会上,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食品工业的地位作用,我们在制定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食品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为目标,调结构、转方式、提质量、保安全,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集聚集约发展,建设企业诚信体系,推动全产业链有效衔接,构建质量安全、绿色生态、供给充足的中国特色现代食品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银鹭集团领导人表示,“十二五”期间银鹭将持续推行节能减排活动,为国家向世界承诺的到2020年co2排放量下降40~45%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大企业应当是节能减排的领跑者,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力争绿色企业与社会双赢。”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那么,建设“美丽中国”,就不能让老百姓成为企业发展的牺牲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发展才是众望所归。(来源:中国企业报)